揠,拔起。「揠苗助長」指拔苗以助其成長,反而讓苗枯死了。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,結果不但無益,反而有害。典出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。
– 國家教育研究院
今天,天氣晴朗,早上快速的整理上學裝備,帶著孩子搭公車去上課,等公車的時候,遇到了也要搭車帶孩子去上課的媽媽,我提醒孩子打個招乎說「早安」,而孩子很開心的揮揮手說「早安」(今天心情好?!),但是對方的孩子很害羞,躲在媽媽後面,不敢打招乎,雖然我覺得很平常,因為我的孩子有時候也是這樣,沒打招乎時,目前都是冷處理,並且直接代替孩子打招乎。對方媽媽也回應我,他比較害羞,不好意思。我心想「跟我一樣呢!」。
接著,公車到站,我們一同上車,短短的過程,媽媽也跟我有了一段對話。
B媽媽:「A幼兒園禮貌教的不錯耶,孩子很大方的打招乎,不像我家孩子,中班了還很害羞」
我:「教的還算可以,但害羞很正常啊!沒打招乎真的沒什麼!」
B媽媽:「我之前致電到A幼兒園,老師跟我說已經額滿了,都排不到了呢!」
我:「太可惜了,不然可以當同學呢!」
B媽媽沒有回應我這句話,但後續又問了學費,實際上B媽媽的孩子學費大概是我們的兩倍啦XD,因為我挑選的學校非常中規中矩,並非雙語或是全美語,我只希望孩子國小一年級需要學的基本注音、英文、數學有接觸到正規教學系統就好,其他就是品性、個性的養成,以及他開不開心。
接著這位媽媽就下車了,我們也一起向他們說聲掰掰。
送完孩子上學後,終於也是媽媽的時間啦,一陣忙碌後,又到了接孩子的時間,這天與孩子約定下課要去吃壽司,所以,接到下課後,便搭了往市區的公車前往目的地。
上車後,我和孩子簡單的聊天,也聊了一下玩具被搶,他的心情是什麼?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?有沒有跟老師聊天?等互動話題,但眼尖的我,發現坐在我對面的婦人,會因為我和孩子的對話而看我。
和孩子聊完後,我也請孩子先休息一下,並安靜了下來。
安靜不到一分鐘,對面的婦人,突然跟我對話。
婦人:「年輕人,我這幾年觀察很多爸媽都不工作在家帶小孩,每天生活中只有小孩,而小孩完全把爸媽的說話方式吸收下來,把孩子當成傾訴的對像,讓孩子變成小大人一樣,等到孩子去上課的時候,辛苦的是誰?是老師、是爸嗎啊!甚至不知道怎麼跟同年齡互動,所以導致沒辦法交朋友,弧單的也是孩子自己啊,孩子不是爸媽的附屬品,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啊。」
與婦人對話的同時,我也都點頭「嗯嗯!」表示接受他的看法。
接著,也問我有沒有在上班?自己帶孩子?等等的確認話題,最後快要下車的時候,婦人問我最後一個問題。
婦人:「你覺得給小孩自然發展,還是依照他的年齡給予適齡階段的教育呢?」
我:「嗯,我覺得就自然發展吧!」
婦人:「(有點激動的說)嗯?!那就是會膨脹吸收像個小大人一樣,你真得覺得好嗎?」
我:「(瞇眼的說)嗯嗯,我懂你說的意思~」
婦人:「我只是說說我的想法啦,因為接觸很多家庭,所以有些想法很不一樣,提出來跟你討論,也只是給你一點不一樣的想法啦,沒有什麼對與錯。」
我:「對,我懂我懂,很多想法互動都只是想要大家都好啊。」
婦人:「對啊,但大家都好是非常非常非常難的事。」
我:「要大家都好真的很難,這是整體環境的問題,大家都辛苦了,其實,都只是想要孩子好啊~」
婦人:「真的,大家都辛苦了,爸媽也都辛苦了!」
差不多結束對話前,婦人給我很大的感謝,良好的互動有多麼重要?當帶孩子的眉角那麼多,該怎麼聽意見?該怎麼吸收呢?這些都是爸媽、社會要學習的,也許,很多人認為,我沒有生小孩啊,我不需要去理解,但事實是這樣嗎?愛不愛小孩跟愛不愛自己內心小孩相輔相成啊,很抱歉,這只是我自己的觀察,但事實我覺得很血淋淋,很需要用療癒的方式說這個話題。
現在,很多話題都有關於「爸媽為孩子拚教養」、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」,而且有時候,看著其他人的選擇或是一歲多就要戒尿布,我常常覺得「我好像來不及」、「我怎麼都做不好」,最後都在責怪自己不是個好媽媽,但其實最後回歸到自己,「我的孩子才三歲,我有必要嗎?」,最後,還是依照自己的想法,按照孩子能學習的程度,一步一步的教育就好,焦慮嗎?會的,這個真的沒辦法,除了學習獨立思考外,如何給予孩子的教育是我要去學習的,而不只是丟給孩子自己承受,也衍生出往後孩子會遇到的課題,也將是我主要的課題。
最後,只想說這世代的靈魂已上一階,已經不同了吧,基本上不會有食物短缺了吧,所以,生在這世代的靈魂,必須承受資訊爆炸的年代,而他們要學習的是,如何活在當下,怡然自得。
最後,我揠苗助長了嗎?也許對於那位婦人,我的孩子對話像個小大人就是在揠苗助長,但於我呢?我只是依照這個世代需要的給予,有沒有害我也害怕、我也不確定,爸媽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,我們也無能為力去制止「現今整體環境的教育制度」,所以,只能以「如何活在當下,怡然自得。」的教育為主。
要自由自在的靈魂很難啊。
[讀者您好:很高興您閱讀完此文章,如果喜歡留言「喜歡」與點一下「愛心」或是「分享」,祝您一整天都有好心情哦(´▽`)]
Photo by Santiago Vellini on Unsplash